新物种观察·国棉壹厂
作者 | 焦永上
许多中国城市,对「国棉厂」这个词并不陌生,济南、青岛、郑州、咸阳等等,都曾有过相关印记。
「国棉厂」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遗产。20世纪三十年代,青岛国棉纺织厂数量达到九家,其生产规模已经仅次于全国纺织业龙头上海的三十多家。本世纪以来,青岛的九家纺织厂陆续关停。「国棉一厂」就是其中的一家。
01
老厂房织出新设计
不过时代变迁,许多老厂房面临拆迁已不是新鲜事。2008年,青岛国棉一厂,开始变卖老旧的生产机器。在休闲装领域做了将近十年的设计师张治国,厌倦了大规模流水线的服装生产,和几个朋友「抢救」下几台机器,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V&R国棉壹厂。
这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原创品牌,品牌名称也是为了纪念曾经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式针织厂房。
整体设计风格偏复古,受中国七八十年代服装风格和平面艺术影响。中式复古面料结合美式休闲裁剪,增添印章、红双喜等传统中国元素。品牌曾与摇滚乐队痛仰乐队、《大圣归来》合作联名T恤。设计师团队成员,则来自于中国、英国和德国。
02
国民记忆的「IP化」与可持续
对00后年轻人来讲,计划经济或许只存在于影视剧或者课堂上,或者爷爷奶奶讲述的「那个年代的故事」中。
90后的童年还能见到它们的影子,搪瓷茶缸、搪瓷盆,还有爸爸骑的28自行车。在今天回头来看当时的物品,承载着不一样的情感价值。那个年代的国有针织厂,标签多是苏式老厂房、美国Tom Kings重型机器,生产陆军八一式短裤、军大衣等衣物。国棉壹厂品牌的创立,希望能探寻上一代人在物质匮乏年代的「精神丰饶」,追求朴素简单的生活哲学。
圆领T恤、蓝白格纹,看似普普通通,背后指向的,是制作过程中放弃生产速度更快的现代车间生产设备,转而使用每分钟20转的老机器。老机器无法织出光滑的面料,却可以保持棉花本来的面貌,节省原材料。包装上,最初采用老式铝制饭盒,现在使用的则是曾在绿皮火车上使用的纸饭盒。
包括苏联军大衣等等上世纪的风格,都是国棉壹厂的灵感来源,他们推出的这些复刻产品也受到消费者喜爱。电影《海魂》1957年上映,蓝白条纹的海魂衫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情结。
03
旧光影里的「小兴趣」
国棉壹厂设计衣物的同时,也做「灯塔Showroom」展览会,这是一个开放给所有服装爱好者贸易与交流平台。来的人,都不喜欢流水线生产的服装,更强调慢生活方式,传递国棉壹厂的生活态度,放慢生活的脚步。
「国棉壹厂」品牌设立之初,就将消费者锁定为7080后的中国文艺青年,以及热爱中国元素和美式廓形的年轻人。
他们的父母大多为70年代国营事业单位的普通工人,在物质贫乏的年代,生活用品简单而实用。这也是国棉壹厂对那个年代的纪念,回归物品简单实用丰满的美。而这个新商业时代,让这一切细微需求,都有了被满足的机会。
【版权声明】:本站内容来自于与互联网(注明原创稿件除外),供访客免费学习需要。如文章或图像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告知,我们第一时间删除处理!谢谢!